一、一般要求:安全防范工程的設計應根據被防護對象的使用功能、建設投資及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的要求,綜合運用安全防范技術、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構成先進、可靠、經濟、適用、配套的安全防范應用系統。
安全防范系統的配置應采用先進而成熟的技術、可靠而適用的設備。安全防范系統中使用的設備必須符合國家法規和現行相關標準的要求,并經檢驗或認證合格。
安全防范工程的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1 系統的防護級別與被防護對象的風險等級相適應。2 技防、物防、人防相結合,探測、延遲、反應相協調。
二、現場勘察:
1、全面調查和了解被防護對象本身的基本情況。
被防護對象的風險等級與所要求的的防護級別。
被防護對象的物防設施能力與人防組織管理概況。
防護對象所涉及的建筑物、構筑物或其群體的基本概況:建筑平面圖、使用(功能)分配圖、通道、門窗、電(樓)梯配置、管道、供電線路布局、建筑結構、墻體及周邊情況等。
2、調查和了解被防護對象所在地及周邊的環境情況。
地理與人文環境。調查了解被防護對象周圍的地形地物、交通情況及房屋狀況;調查了解被防護對象當地的社情民風及社會治安狀況。
氣候環境和雷電災害情況。調查工程現場一年中溫度、濕度、風、雨、霧、霜等的變化情況和持續時間(以當地氣候資料為準);調查了解當地的雷電活動情況和所采取的雷電防護措施
電磁環境。調查被防護對象周圍的電磁輻射情況,必要時,應實地測量其電磁輻射的強度和輻射規律。
3、按照縱深防護的原則,草擬布防方案,擬定周界、監視區、防護區、禁區的位置,并對布防方案所確定的防區進行現場勘察。
周界區勘察 ——周界形狀、周界長度;——周界內外地形地物狀況等;
提出周界警戒線的設置和基本防護形式的建議。
周界內勘察 ——勘察防區內防護部位、防護目標;——勘察防區內所有出入口位置、通道長度、門洞尺寸等;——勘察防區內所有門窗(包括天窗)的位置、尺寸等。
4、施工現場勘察:
勘察并擬定前端設備安裝方案,必要時應作現場模擬試驗。
探測器:安裝位置、覆蓋范圍、現場環境;
攝像機:安裝位置、監視現場一天的光照度變化和夜間提供光照度的能力、監視范圍、供電情況;
勘察并擬定線纜、管、架(橋)敷設安裝方案。
勘察并擬定監控中心位置及設備布置方 案。監控中心面積;終端設備布置與安裝位置;線纜進線、接線方式;電源;接地;人機環境。
現場勘察的具體內容依防范對象而定,一般應包括: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物防設施、人防條件、氣候(溫度、濕度、降雨量、霜霧等)、雷電環境、電磁環境等。上述項目并不要求每項工程都要全項勘察。
5、現場勘察結束后應編制現場勘察報告。現場勘察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進行現場勘察時,對上述相關勘察內容所作的勘察紀錄。
根據現場勘察記錄和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對系統的初步設計方案提出的建議。
現場勘察報告經參與勘察的各方授權人簽字后作為正式文件存檔。
三、設計要素:
安全防范系統構成包括下列內容:
安全防范系統一般由安全管理系統和若干個相關子系統組成。
安全防范系統的結構模式按其規模大小、復雜程度可有多種構建模式。按照系統集成度的高低,安全防范系統分為集成式、組合式、分散式三種類型。
各相關子系統的基本配置,包括前端、傳輸、信息處理/控制/管理、顯示/記錄四大單元。不同(功能)的子系統,其各單元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
現階段較常用的子系統主要包括:入侵報警系統、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電子巡查系統、停車庫(場)管理系統以及以防爆安全檢查系統為代表的特殊子系統等。
安全防范系統的三種組建模式的劃分,旨在為設計者提供系統集成設計時三種不同模式的參考。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安全防范系統的規模、集成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變化。“一體化集成”的模式,將會是未來安全防范系統發展的方向。
安全防范系統中安全管理系統的設計要素包括下列內容:
安全管理系統應設置在禁區內(監控中心),應能通過統一的通信平臺和管理軟件將監控中心設備與各子系統設備聯網,實現由監控中心對各子系統的自動化管理與監控。安全管理系統的故障應不影響各子系統的運行;某一子系統的故障應不影響其它子系統的運行。
應能對各子系統的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和控制,應能對系統運行狀況和報警信息數據等進行記錄和顯示。
應建立以有線傳輸為主、無線傳輸為輔的信息傳輸系統。應能對信息傳輸系統進行檢驗,并能與所有重要部位進行有線和/或無線通信聯絡。
應設置緊急報警裝置。應留有向接處警中心聯網的通信接口。
安全防范系統的各主要子系統的設計要素包括下列內容:
入侵報警系統:系統應能根據被防護對象的使用功能及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對設防區域的非法入侵、盜竊、破壞和搶劫等,進行實時有效的探測與報警。高風險防護對象的入侵報警系統應有報警復核(聲音)功能。系統不得有漏報警,誤報警率應符合工程合同書的要求。
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系統應能根據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對必須進行視頻安防監控的場所、部位、通道等進行實時、有效的視頻探測、視頻監視,圖像顯示、記錄與回放,宜具有視頻入侵報警功能。與入侵報警系統聯合設置的視頻安防監控系統,應有圖像復核功能,宜有圖像復核加聲音復核功能。
四、功能設計
入侵報警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應根據各類建筑物(群)、構筑物(群)安全防范的管理要求和環境條件,根據總體縱深防護和局部縱深防護的原則,分別或綜合設置建筑物(群)和構筑物(群)周界防護、建筑物和構筑物內(外)區域或空間防護、重點實物目標防護系統。系統應能獨立運行。有輸出接口,可用手動、自動操作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報警。系統除應能本地報警外,還應能異地報警。系統應能與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等聯動。
系統的前端應按需要選擇、安裝各類入侵探測設備,構成點、線、面、空間或其組合的綜合防護系統。
應能按時間、區域、部位任意編程設防和撤防。
應能對設備運行狀態和信號傳輸線路進行檢驗,對故障能及時報警。
應具有防破壞報警功能。
應能顯示和記錄報警部位和有關警情數據,并能提供與其它子系統聯動的控制接口信號。
在重要區域和重要部位發出報警的同時,應能對報警現場進行聲音復核。
視頻安防監控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應根據各類建筑物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對建筑物內(外)的主要公共活動場所、通道、電梯及重要部位和場所等進行視頻探測、圖像實時監視和有效記錄、回放。對高風險的防護對象,顯示、記錄、回放的圖像質量及信息保存時間應滿足管理要求。
系統的畫面顯示應能任意編程,能自動或手動切換,畫面上應有攝像機的編號、部位、地址和時間、日期顯示。
系統應能獨立運行。應能與入侵報警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等聯動。當與報警系統聯動時,能自動對報警現場進行圖像復核,能將現場圖像自動切換到指定的監示器上顯示并自動錄像。
五、安全性設計:
安全防范系統的安全性,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指系統(包括其所用產品)在運行過程中能夠保證操作者人體健康安全和設備本身安全的技術要求,如設備的防火與防過熱,防人身觸電,防有害射線和有毒氣體,防機械傷人(如爆炸破裂、銳利邊緣、重心不穩及運動部件傷人)等;二是指設備和系統的防人為破壞、信息的防人為竊取和篡改等技術要求。
安全防范系統的設計應防止造成對人員的傷害,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系統所用設備及其安裝部件的機械結構應有足夠的強度,應能防止由于機械重心不穩、安裝固定不牢、突出物和銳利邊緣以及顯示設備爆裂等造成對人員的傷害。系統的任何操作都不應對現場人員的安全造成危害。
系統所用設備,所產生的氣體、X射線、激光輻射和電磁輻射等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不能損害人體健康。
系統和設備應有防人身觸電、防火、防過熱的保護措施。
監控中心(控制室)的面積、溫度、濕度、采光及環保要求、自身防護能力、設備配置、安裝、控制操作設計、人機界面設計等均應符合人機工程學原理。
安全防范系統的設計應保證系統的信息安全性,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系統的供電應安全、可靠。應設置備用電源,以防止由于突然斷電而產生信息丟失。
系統應設置操作密碼,并區分控制權限,以保證系統運行數據的安全。
信息傳輸應有防泄密措施。有線專線傳輸應有防信號泄漏和/或加密措施,有線公網傳輸和無線傳輸應有加密措施。
應有防病毒和防網絡入侵的措施。
安全防范系統的設計應考慮系統的防破壞能力,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入侵報警系統應具備防拆、開路、短路報警功能。
系統傳輸線路的出入端線應隱蔽,并有保護措施。
系統宜有自檢功能和故障報警、欠壓報警功能。
高風險防護對象的安防系統宜考慮遭受意外電磁攻擊的防護措施。
六、電磁兼容性設計:
安全防范系統的電磁兼容(EMC)設計包括電磁干擾和抗電磁干擾兩方面內容,涉及設備選型或設計、傳輸介質選擇和傳輸路由設計等多個環節,內容較多,難度較大。應根據系統或設備所處的電磁兼容環境和實際需要,由建設方和設計方協商確定。
傳輸線路的抗干擾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電力系統與信號傳輸系統的線路應分開敷設。
信號電纜的屏蔽性能、敷設方式、接頭工藝、接地要求等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規定。
當電梯箱內安裝攝像機時,應有防止電梯電力電纜對視頻信號電纜產生干擾的措施。
防電磁騷擾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系統所用設備外殼開口應盡可能小,開口數量應盡可能少。
系統中的無線發射設備的電磁輻射頻率、功率,非無線發射設備對外的雜散電磁輻射功率均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法規與技術標準的要求。
七、可靠性設計:
安全防范系統可靠性指標的分配應符合下列規定:
根據系統規模的大小和用戶對系統可靠性的總要求,應將整個系統的可靠性指標進行分配,即將整個系統的可靠性要求轉換為系統各組成部分(或子系統)的可靠性要求。
系統所有子系統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不應小于其MTBF分配指標。
系統所使用的所有設備、器材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不應小于其MTBF分配指標。
應在完成規定功能的前提下,采用盡可能簡化的系統結構,盡可能少的部件、設備,盡可能短的路由,來完成系統的功能,以獲得系統的最佳可靠性。
維修性設計和維修保障應符合下列規定:
系統的前端設備應采用標準化、規格化、通用化設備以便維修和更換。
系統主機結構應模塊化。
系統線路接頭應插件化,線端必須作永久性標記。
設備安裝或放置的位置應留有足夠的維修空間。
傳輸線路應設置維修測試點。
關鍵線路或隱蔽線路應留有備份線。
系統所用設備、部件、材料等,應有足夠的備件和維修保障能力。
系統軟件應有備份和維護保障能力。
在沿海海濱地區鹽霧環境下工作的系統設備、部件、材料,應具有耐鹽霧腐蝕的性能。
在有腐蝕性氣體和易燃易爆環境下工作的系統設備、部件、材料,應采取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規定的保護措施。
在有聲、光、熱、振動等干擾源環境中工作的系統設備、部件、材料,應采取相應的抗干擾或隔離措施。
安全防范系統的雷電防護設計,也是系統安全性設計的重要內容。對于固定目標而言,安全防范系統常常是以建筑物或構筑物為載體的,因此做好建(構)筑物本身的雷電防護是安全防范系統雷電防護的基礎和前提。然而,由于安防系統在本質上是一套電子信息系統,因而除了建(構)筑物的雷電防護之外,安防系統重點關注信息系統的雷電防護問題。設計重點應放在監控中心的防雷與接地設計。
建于山區、曠野的安全防范系統,或前端設備裝于塔頂,或電纜端高于附近建筑物的安全防范系統,應置避雷保護裝置。
建于建筑物內的安全防范系統,其防雷設計應采用等電位連接與共用接地系統的設計原則。
安全防范系統的接地母線應采用銅質線,接地端子應有地線符號標記。接地電阻不得大于4Ω;建造在野外的安全防范系統,其接地電阻不得大于10Ω;在高山巖石的土壤電阻率大于2000Ω·m時,其接地電阻不得大于20Ω。
高風險防護對象的安全防范系統的電源系統、信號傳輸線路、天線饋線以及進入監控室的架空電纜入室端均應采取防雷電感應過電壓、過電流的保護措施。
安全防范系統的電源線、信號線經過不同防雷區的界面處,宜安裝電涌保護器;系統的重要設備應安裝電涌保護器。電涌保護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裝置應作等電位連接。等電位連接帶應采用銅質線,其截面積應不少于16mm2 。
監控中心內應設置接地匯集環或匯集排,匯集環或匯集排宜采用裸銅線,其截面積應不小于35mm2。
不得在建筑物屋頂上敷設電纜,必須敷設時,應穿金屬管進行屏蔽并接地。
架空電纜吊線的兩端和架空電纜線路中的金屬管道應接地。
光纜傳輸系統中,各光端機外殼應接地。光端加強芯、架空光纜接續護套應接地。
傳輸方式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傳輸方式的選擇取決于系統規模、系統功能、現場環境和管理工作的要求。一般采用有線傳輸為主、無線傳輸為輔的傳輸方式。有線傳輸可采用專線傳輸、公共電話網、公共數據網傳輸、電纜光纜傳輸等多種模式。
選用的傳輸方式應保證信號傳輸的穩定、準確、安全、可靠。且便于布線、施工、檢驗和維修。
可靠性要求高或布線便利的系統,應優先選用有線傳輸方式,最好是選用專線傳輸方式。布線困難的地方可考慮采用無線傳輸方式,但要選擇抗干擾能力強的設備。
報警網的主干線(特別是借用公共電話網構成的區域報警網),宜采用有線傳輸為主、無線傳輸為輔的雙重報警傳輸方式,并配以必要的有線/無線轉接裝置。
Copyright © 深圳市雅迅達液晶顯示設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興東社區寶城留仙一路14號71區工業區城管辦廠房一層至四層 電話:86-0755-88833778 傳真:86-0755-27865721
網址:www.jhlbl.com 郵箱:2355877597@qq.com 粵ICP備06065999號